弘扬嘉庚精神 再攀南强新峰
首页  >党的建设  >主题教育  >正文
公共管理系教师党支部、公共政策研究院教师党支部 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联合开展理论学习
时间:2021年11月18日 22:32    来源:    浏览:

近日,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党支部、公共政策研究院教师党支部在成智楼220会议室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联合开展“双周政治理论学习”。学院党委书记宋友良参与本次活动。


公共政策研究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吕志奎教授代表因公出差的陈振明教授作了发言。陈振明教授今年在《国家治理》期刊上发表《夯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一文,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的世界担当;在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在新发展格局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包容和持久的经济增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世界提供统筹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制度样本。文章还从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探讨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着力点。

    公共管理系教师党支部书记杨方方教授指出,共同富裕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脉相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消灭“绝对贫困”、构建收入分配的“底部”的基础上,尽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拔高收入分配“中位数”的目标导向。“共同”的内容至少包括两部分:一是收入分配的变动方向一致,二是收入分配的变动幅度不大。“共同”的范围是多口径、可伸缩的弹性概念,全社会的“共同”、城乡的“共同”、地区的“共同”、老弱病残的“共同”、男女的“共同”等。广义的“富裕”也是立体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也包含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等。

魏丽艳副教授认为,共同富裕是我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要通过税制改革,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通过募捐、慈善等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分配进行有益补充。理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角色,做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序,三方同向发力,建立健全共同富裕的合作机制。

李德国副教授提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未来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的热点主流。我院学科发展和老师的研究工作应该紧抓这个主题,发出我们的声音,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文章和出书,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可参照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探讨福建或厦门推进共同富裕的方案。

陈芳副教授对共同富裕提出的时代背景进行了阐释,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在当前这个能够解决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提出的新目标,也是实践催生催发的时代命题。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决定性的关系、我们的优势和有待完善的地方,着重研究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问题。

严金海副教授认为,土地在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当前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都跟相关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从城乡差距来看,长期以来模糊残缺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计划管理的土地配置机制等制约了村集体和农民合法利用土地资源创造财富。从区域差距来看,我国当前的区域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还存在不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针对耕地和农地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去除住房过度金融化,发挥好民生属性,减少群体间差距。

梁丹老师提出,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将贫困农户闲置的林地资源利用起来,稳定脱贫成果;二是要继续发挥公有制林业企业在定点扶贫中的作用,稳定和扩大就业机会;三是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技术工人培训结合起来,提升就业质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四是要充分考虑发展水平和能力,制定符合国情和文化观念的社会保险政策,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灵活就业机会。

常晶晶老师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穷人不只是物质资源的匮乏,还表现在心理上的贫困,比较少去关注长远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到他们特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不但要做到扶贫,还要做到扶志和扶智,帮助他们树立长远的志向,鼓励他们进行合理的投资。


与会的教师党员结合个人研究背景逐一畅谈了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解。

学院党委书记宋友良作总结点评。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刻阐述了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阐明了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思路、规划了路径。我院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各项举措高度契合,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理论学习,既是学习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要求,也是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体现。希望广大教师通过本次学习,进一步学深悟透这篇重要文章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推进共同富裕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找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着力点,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